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小草阅读网 > 亲情文章 > 关于云开雾散的诗句_拨开云雾见日出

关于云开雾散的诗句_拨开云雾见日出

来源:亲情文章 时间:2019-04-26 点击: 推荐访问: 云雾 拨开 日出

  摘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敏锐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敏锐感其实就是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包括读者感受、语义感受、语言色彩的感受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努力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本文对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敏锐感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阅读敏锐感
  中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文学作品占较大比重,阅读文学作品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而时下由于快餐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学生面对文字时的想象力和思考力逐渐退化,他们对文字的刺激不再敏感甚至有些迟钝。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感受。”吕叔湘也曾经指出:“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在读完一篇文章后,往往不能概括出文章讲了什么,有哪些人物,写了什么事情,即使让其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也很难找到合适的语句,这就是学生缺乏阅读敏锐感的最直接表现。
  因此,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对有特点的文字产生直觉的敏锐性,将文字信息还原成人、事、物的敏捷性,情感和思维活动的主动性和持续性。要达到这三个目标,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心理活动处在兴奋状态,对学生的注意力、联想和想象力、情感积淀、思维品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组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围绕以上三个目标提出要求,进行指导和点拨,减少训练的盲目性,提高训练效率。
  一、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对于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尤为重要。培养语感可从朗读入手,先训练学生进行有声朗读,在朗读时注意从语气、语调、停顿等方面进行指导。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增强其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朗读可以使其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中的艺术形象,受到相应的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通过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记忆力,提升学生的语言情趣,促进学生的语感生成。这是培养学生阅读敏锐感的基础。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文质兼美,都很适合朗读,因此要利用好教材。从朗读的方式看,课堂上的朗读训练,可以是语文教师的范读,也可以是学生的个别朗读、小组朗读、全班齐读;从朗读的方法看,课堂上的朗读训练,可以是照本朗读,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读。这些方式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例如,对《春》这样的优美散文,可让学生先听朗读录音,再自由读,然后小组内合作朗读,最后全班齐读。通过多种朗读形式的转换,学生不但培养了语感,读出了对春的热爱之情,也学会了对春中景物的描写方法。
  二、对有特色的文字产生敏锐的直觉
  好的作品,或全篇或局部,总会存在有特色的文字。如:“这潭犹如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潭水的清和山中景色的优美。“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在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中,先生用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写净植、挺立的荷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感受。像这些特色鲜明的文字很容易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刺激,阅读时,即使不能立刻准确把握文字的意蕴,也能注意到这类文字的与众不同,意识到这些文字需要涵咏,倘若视而不见,就意味着对语言缺乏敏锐的直觉,而这种问题在中学生中是很常见的。
  自古以来,许多名篇佳作之所以脍炙人口、长久流传,大都与文字表达的独特魅力不无关系。如《木兰诗》中使用的大量的铺排手法,不但使事件的表述如行云流水,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扩大了诗句的容量,增强了语句的表现力。“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段文字不能机械地理解成分别在四个市场买了四样东西,而是它使用了铺排的手法,渲染了出征前准备工作的忙碌,有力地烘托了木兰“愿替爷征”的心情(与上文“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呼应)。“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这铺叙了木兰奔赴战场的行程,加点字的表现力极强,时间词“朝(旦)”“暮”表现了行进速度之快,“不闻”“但闻”表现了留恋家乡的情绪与紧急的军情之间的矛盾。“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铺叙了木兰归来时家人的反应,渲染了家人团聚时的喜庆气氛。《木兰诗》运用铺排手法,使文句顺口,并且强化了读者对事件的印象,所以极易记诵。教师在指导学生初读时就要让学生注意文字上的这种铺排的特色。
  此外,像“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的以炼字出名的诗句,其文字表达的鲜明特色对读者的吸引力就不必多说了。
  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在进入阅读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自己认为有特色的文字,在阅读时作标注,并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进行交流,人人畅谈自己的理由。日积月累,就可以养成学生对文章语言自觉注意的习惯,从而提高语言感知的敏锐性。
  三、敏捷地将文字还原为人、事、物
  对语言敏锐的直觉固然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但直觉往往是肤浅的,它只是为深入品读提供良好的开端。它是起点,而不是终点。要真正进入文章的境界,还需要有还原能力。还原的敏捷度,取决于读者的联想、想象产生的速度及丰富程度。如果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处在高度的活跃状态,那么他在接受文字刺激时,就能及时地调动大脑储存的经验,在脑海里浮现出人物的音容状貌、景物画面和场面,伴随阅读过程在脑海中随机地演绎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去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品味这段文字时,感受敏锐的读者应该会立即在脑海中浮现出父亲艰难地过铁道、爬月台的画面,鼻子不禁为之一酸,为父亲无言的爱所感动。
  还原的过程,也就是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过程。还原是否敏捷取决于联想和想象的速度,而联想和想象的速度既与文字自身的特点有关,也与读者的心理机制有关。我们试着将上文中引述的《背影》中的一段话,作一下改写:
  我看到父亲黑色的背影,他先穿过铁道,再爬那边的月台,走向卖橘子的地方。
  描写去掉了,文字失去了形象性,读者只知道父亲为“我”去买橘子,却不知道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过程是那么不易,因此对父爱的体会就没有原来那样的深刻。
  学生快速联想与快速想象的心理机制有待教师用有效的方法加以建构。上述通过将形象的文字改为抽象的文字来比较二者的优劣,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训练方法。比较中可以凸显文章语言的形象化特点,增加语言对读者大脑的刺激强度,激发联想和想象。在比较中感受语言的形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文章所写的人、物、景描画出来;学生初读文章时,就要求其能马上复述情节,都是比较有效的训练快速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关键是要有训练学生语言敏感性的意识。
  四、情感和思维活动的主动性和持续性
  体会景物中所包含的感情尚不十分困难,体会叙述的文字中所蕴涵的感情和哲理,则更需要读者细腻的触觉和缜密的思维,因为叙述的文字不像描写的文字那样有鲜明的形象特点,且不易引起读者注意。“10岁,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身边的阿姨唤我快看快看,我却固执地扭转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
  这段文字中,大多数学生只注意到一个孩子的执拗,却没有注意到作者那时在心中就为自己订下了一个宏伟的目标——考取北大。可见,对文字产生敏感度,需要多种因素——生活常识、情感积淀、主动质疑……
  总之,阅读活动中的敏锐感问题,既是阅读习惯的问题,也是阅读心理的问题。训练学生的阅读敏锐感,就是通过阅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其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培养其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全面建构学生的阅读心理。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A].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C].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与方法[J].语文学习,1990(10).
  [3]尹晓予.培养学生语感的几种方法[J].焦作大学学报,2005(2).
  [4]陈登元.浅谈新课标下语感能力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5]张良田.初中语文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小草阅读网 https://www.xiaocaoo.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小草阅读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