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甄嬛传》大获成功,除表演外,剧中服饰也得到了贴近真实历史的好评,有钿子、吉服的概念,其服饰纹样、妆容还随着人物身份、境遇变化不断有细微改变。尽管如此,片中服饰离雍正王朝服饰的真实情况依然很远。
《甄嬛传》中的服饰主要以晚清旗装为设计基础。其实不止中国,各国历史剧服装,都多少存在用晚期形象设计该朝早期服饰的情况。毕竟晚期资料多、时间近,标志性造型概念根深蒂固。
清代冠服在形制上彻底改变前朝样式,但依然体系庞大琐碎,条律严密,比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单以宫廷女装来说,大致可分为礼服、吉服、常服、便服四类,分别对应祭祀朝会、节庆筵宴、日常闲居等场合,除了便服以外,基本样式均包括马蹄袖长袍和外褂一套两件。
礼服:重大场合必须穿
礼服是后妃在朝会祭祀等重大场合时使用的服饰。清代服制中,礼服几乎可算是和以往历朝差异最大的一种,从交领大袖衣裳一改为马蹄袖披领袍、无袖长褂的样式。由朝冠、金约、珥、领约、朝珠、彩帨、朝褂、朝袍、朝裙、朝靴十种组成。主要的衣服由外至内分别为朝褂、朝袍、朝裙三件,每件又以不同的纹样排列和构造细节分为若干式。
朝褂罩在朝袍外,“色用青,长裾无袂,织金龙纹”,是一件无袖对襟长褂。纹样样式曾有五六种,第一种为雍正的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画像所示,青蓝色褂,左右开裾,镶片金缘,前身胸前正龙一,下摆行龙二,下有八宝平水。此式为康雍时期常用,乌喇那拉氏之前的五位皇后画像均着此式。
但此式并未被乾隆中期的三种定制所继承,经过几次调整,最后确立为皇后朝褂石青色,前后各两大立龙式,乾隆《钦定宫中现行则例》“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缘,绣文前后立龙各二”。而皇子福晋以下至县主则使用而前四后三朝褂,自下等级有差,更加细密明确。石青双立龙朝褂,在皇后画像中一直延续至清末。
雍、乾时的朝褂,另有一种对襟后开裾式,即“有褶朝褂”,在胸围线以上前后锈立龙各二条,胸围以下做襞积,并横分为四层,一、三两层前后绣行龙,二四两层各绣万福万寿,彩云相间。这种朝褂唯有嫔妃以上可用,乾隆三十六年,乾隆为崇庆太后在慈宁宫举行盛大寿宴,绘制《慈宁燕喜图》,殿中嫔妃全部身着此式朝褂,太后本人也不例外。
朝褂之内为朝袍,马蹄袖、披领、圆领、窄袖左衽,也分两侧开裾、三开裾、下身有褶几种样式,龙纹排列也有数种,以九龙式为常用。太后、皇后、皇贵妃用明黄色,披领及袖石青色。朝袍内有朝裙,从实物看则有带背心和不带两种。
后妃礼服的使用场合很少,仅在重大礼仪庆典使用,比如冬至、元旦、万寿、册封等,以及唯一由皇后主持的祭祀——先蚕坛新蚕礼。
吉服:皇帝后妃都穿“中性装”
礼服之下为吉服,吉服是清代服制中首次明确制定的一种服饰,界于礼服和常服之间,样式与常服相类,但装饰华丽,所以又称为“彩服”、“花衣”,可算是常服的华丽版,主要用于吉庆节日、筵宴迎銮以及礼仪场合的辅助阶段。
一套后妃吉服包括龙褂和龙袍各一件,表衣即吉服褂,也可称为龙褂(蟒褂)。清前期可称得上我国历史上男女服装差异最小的时期之一,尤其是吉服,乍看往往都莫辨男女。
在清前期服制未定时,龙褂衣色和纹样丰富,至雍乾时期便基本定制为石青色。至于纹样,早期一般则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身满绣云龙纹,其中九龙式为胸背两肩正龙五,下幅行龙四,下有海水江崖纹。装饰效果极其华丽,金碧辉煌。
第二类为团龙褂,后妃使用八团龙褂,胸背两肩正龙四,下摆行龙四,又以下幅袖端是否有海水江崖纹分为八团有水龙褂和八团无水龙褂两种。满地云龙褂在雍正之后逐渐少用,在乾隆定制中彻底废除,仅保留团龙式。
龙褂之内穿的,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吉服袍,即龙袍(蟒袍)。为圆领右衽、马蹄袖、左右开裾的紧身长袍,领襟有镶边。除了袖中有花接袖和开踞不同外,其余样式和男吉服袍一致。纹样也分满地和团纹,有水无水几种,除了典制的龙蟒纹外,还有各种装饰题材。另外仅有领袖镶边,身无龙纹的袍服一般也被认为是吉服。相比于礼服,吉服袍的用色则丰富的多,除了限定后妃的明黄、金黄几种颜色外,其他几十种颜色均可使用,就是太后、皇后,也并非只能穿明黄。
吉服袍之外一般要套吉服褂,华丽的装饰大部分都被遮挡在石青褂子之下。但是少数场合也可以单穿袍。我们熟悉的帝后吉服容像恰好是不穿褂的,或许是为华丽效果考虑。但造成一个严重的影响就是,现代影视剧和各种艺术创作中,几乎都不给帝后穿褂了。
按礼制,吉服配吉服冠,清初有直接盘辫者,有仅黑巾包头者;至雍乾时期,包头逐渐发展为成型的钿子,上面装饰越来越多的珠翠首饰,成为一种新的不见礼制的“吉服冠”。康熙末年《万寿盛典图》中的吉服贵妇头戴插有步摇首饰包头的钿子雏形,而乾隆彩绘摹本,便直接画成了成型钿子,可见雍正朝正处于钿子成型的过渡期。
常服:后宫尽是“黑衣”女
吉服之下便是常服了。常服的形制也由平袖对襟褂和马蹄袖长袍两件组成,不同的是,常服“不备彩”,常服褂一般为石青色(近黑)或青蓝色,无花纹或仅有暗纹,常服袍颜色不拘,但大多也集中在蓝褐等较沉稳的色系,无镶边,即乾隆《大清会典》所记载的“皇后常服:袍无定色,表衣色用青,织文用龙鳯翟鸟之属,不备采”。
对于这种青黑色的服色倾向,朝鲜人也多有记载,朝鲜金昌业在其康熙五十一年所着著《老稼斋燕行日记》中称:“胡人常时所服皆黑色,贵贱无别”、“男女衣服勿论奢俭,其色尚黑”。
一般来说,常服褂仅后开裾,而常服袍两侧开裾,两者套穿则完全不露内服。头可戴冠,但早期更多情况下仅仅盘辫于顶,或随意插戴少数首饰,或包头,同吉服早期情况类似。
后妃常服是我们极其陌生的形象,光绪《大清会典》甚至无载。但实际上,在清前期,常服袍褂应该是宫廷后妃日常使用比较普遍的一套衣服。很难想象,在早期的宫中,嫔妃们日常很可能大多只是穿着青黑色的袍褂,而并非我们所想象的成日花团锦簇争奇斗艳。
便服:被影视剧误穿无数次
最后要说说情况最为复杂的便服,也是和影视剧关系最大、错误最严重的一种服饰。
便服在任何礼制中均无记载和绘制,是后妃燕居闲暇时,最日常随意的穿着。并无明确规范,一直随流行迅速变化,越到后期种类越丰富,使用越频繁。在清早期,旗人几乎就把常服当做便服使用,日常穿着常服,坚持满人马蹄窄袖紧身袍褂的民族特性。但宫廷与八旗贵妇日久逐渐追求安逸舒适,在日常逐渐摒弃了马蹄袖,而渐渐更多地采用便衫便袍。便服常常因为无礼制上的规定,所以花样百出。
可考最早的衬衣之一,是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传为果亲王墓出土的一件福金穿用的百鸟纹衬衣,腰身宽松,满身上下百鸟百花,繁而不乱。而雍正七年下葬的荣宪公主墓所出土的另一件则更加华丽,虽是圆领平袖的便服形制,却用了精致的八团双蝶,下有平水,全身百蝶飞舞,装饰效果几乎可匹敌吉服(可能也带有部分吉服性质),代表了当时皇家气派。同墓出土的另一件浅绿色杂宝博古纹衬衣,则素雅的多,衣上的画轴甚至还绣出“春城无处不飞花”的诗句。
晚清的衬衣装饰越发繁琐,镶滚增多,这时的“衬衣”又发展出舒袖和挽袖样式,到慈禧时登峰造极,略提不谈。
早期的另一类便服,样式和衬衣一致,唯两侧开裾。但不能单穿,一般套穿在衬衣之外。这种便服,在晚清被称为“氅衣”,也发展为极尽奢华装饰的样式,加上华丽的滚边,并且装上了立领。这种衣服最后修成正果,成为满族服饰的代表,并横扫一切影视剧,是任何清宫戏里后妃绝大部分场合均使用的服饰。不过实际上,这种华丽的氅衣,在清前中期完全还没出现。
便服头饰到了乾隆之后,逐渐走向另一个发展路线,到晚清演变成为二把头。戏中常见的缎子两把头,实为清末民初样式,在雍正朝连影子都还没出现。
(刘希希荐自《看历史》)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小草阅读网 https://www.xiaocaoo.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小草阅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