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花生壳大小的葫芦卖200元,旁边大一点的便宜些。”湖北省仙桃市文化步行街北端,一个挂满工艺葫芦的小店引来一拨又一拨的市民驻足欣赏,老板刘成华和爱人忙碌地招呼着顾客。
惊识葫芦是“黄金”
2011年6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成华参加了在辽宁省葫芦岛举行的葫芦文化节。一件18个葫芦扭在一起的葫芦工艺品卖到了200万元,卖点就是文化创意。这让正在寻找投资项目的刘成华坐不住了。
刘成华认为,葫芦谐音“福禄”。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葫芦文化以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现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于是,他萌发了推广葫芦文化的想法。
经过考察,刘成华发现在湖北及其周边省份做葫芦工艺品者很少。这更坚定了他发葫芦财的信心。
看准了这个行当,刘成华忙活起来。租房子,注册商标,请师傅,葫芦工作室很快就开张了。
2012年,他从山东聊城带回3000多元的葫芦种子,免费发给仙桃通海口、陈场、干河等地的农民试种。
“农户种的葫芦根本不愁销,我全部收购。”刘成华说。他联系了稳定的客源,全部销往国内各大城市。而种植葫芦的农户,一亩可获得0.6万~3万元不等的收入。
农产品变身艺术品
走进刘成华的工作室,成千上万个葫芦堆满房屋,形态各异。最大的葫芦有1米多高,最小的葫芦只有硬币大小。
随手拿起一个葫芦,刘成华都能讲出精妙的构思和美好的寓意:几个小葫芦连在一起配上中国结,取名“永结同心”;一个长长的挽结葫芦配以雕饰,竟然变成一只姿态优美的鹅;一个歪歪斜斜的小葫芦,用上烙画工艺,成为了一只雕的模样,栩栩如生……
“创意赋予文化内涵。”刘成华根据每个葫芦的形状,设计出《三国演义》《红楼梦》《八仙过海》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雕刻作品,十分精致。
除了创意,这些从田里采摘回来的葫芦,要想变成工艺品,还有一个复杂的创作过程。
刘成华介绍,经过清洗、人工打磨、去皮、晾晒、作画等多道程序,才算大功告成。刘成华对每—件工艺品都力求完美,有时完成一件作品需要个把星期。
为丰富制作形式,刘成华充分运用烙画、针刻微雕、彩绘等工艺,在只有几厘米左右的葫芦表皮上雕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拓展了葫芦工艺的技法。
小老板“大野心”
刘成华的第一批葫芦工艺品上市后很走俏。仅在2011年圣诞节一天,就卖了1万多元。北京、武汉、深圳等地也有客户预定。
刘成华说,他不满足于小打小闹,不会只盯着仙桃市,以后会向大中城市拓展。从种植葫芦中尝到甜头的农户,还要继续跟着他种下去。
刘成华说,他打算创作几件精品,争取到广交会和葫芦文化节上大秀一把。
(据盛世金农网)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小草阅读网 https://www.xiaocaoo.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小草阅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