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小草阅读网 > 生活随笔 > [浅析中国校园内的公共艺术设计]公共艺术作品赏析

[浅析中国校园内的公共艺术设计]公共艺术作品赏析

  摘 要:随着我国的发展,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加剧。国家对于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财力,但是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还十分缺失。笔者从我国的校园公共艺术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三个方面浅析中国校园中的公共艺术作品。探讨未来的校园公共艺术建设要怎样开展,什么样的公共艺术作品是我们所需要的。
  关键词:公共艺术;校园建设;环境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74-01
  一、中国校园的公共艺术设计现状
  我国的教育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建设已经进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近年来国家也投入大量的资金到校园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除了教学设施的配备,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也在逐步的发展中。学校在建设中主要有几中形式,一方面是植物景观的引入,建设出绿色的生态园,用以学生阅读学习。第二种形式是水体的引入,有条件的学校在建设之初校园内就穿梭有河流,初期没有原始水体的很多学校,后期也挖掘了人工的河流,除此之外很多学校还设置了喷泉水体,总之都在建设着生态的校园环境。第三种形式就是雕塑,为了彰显校园的精神面貌几乎每个校园都会有几个雕塑作品,一般都是铜质的或者石制的,题材以校园名人或者学习科学知识的为主。可以说校园的建设已经有个一定的公共环境意识,但是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其中。
  二、目前校园的公共艺术存在的问题
  校园建设如火如荼,有了基本的步调。但是随着蓬勃的校园建设,我们看到了几乎千篇一律的校园面貌。大规模的校园绿化、大面积的硬化、湖泊、庄重严肃的雕塑作品、圆形喷泉。这几乎成了机械生产的校园公共艺术,我们看不到每个学校的个性、文化、艺术品位,能看到的是一堆堆让人乏味的“视觉垃圾”。当然也有个别“走在前面”的学校,但是普遍的校园面貌都是无味的。另外校园的色彩感官上也十分贫乏,我们脑海中的校园几乎就是绿色的草地和庄重的黑白灰。大家不约而同的放弃了很多颜色,好像出现什么跳跃的色彩就会使得这个校园没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一样。在校园中的学生几乎可以忘记他置身何校,以至于慢慢的大家就会淡忘了自己学校的样子。这也客观的说明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也趋于一致化,为什么这个时代很少能够出现有不同特点的杰出人才。当然这不能单单归咎于校园公共艺术建设,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思维方式单一,一部分正是由于在这种环境下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公共艺术作品有一个很明确的特征就是可以使得大众参与其中。而这一点在校园公共艺术建设中也十分缺失。我们的校园公共艺术参与性非常低,一般只能看得到绿色而触摸不到;水体也只是用来装饰的我们很少能够融入其中,去体验它的灵动;雕塑作品一般都有一个大大的基座,远离我们触及到的空间范围,做一个雕像、一个纪念杯,或者有着深远含义的抽象图案,我们很少看的到能够与我们互动的雕塑作品。久而久之校园内的一切都只能是我们观望甚至仰望的他物。
  三、校园公共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如今我国的发展建设速度飞快,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教育建设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未来我们的国家更需要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人格、有个人特色的人才去进一步发展国家。那么我们高校的建设也应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我们更需要看到有成效的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
  就过去的问题看来,我们的校园虽然需要绿色需要灵动的水体需要表现校园风貌的雕塑作品,但其实这一切的东西都可以有很多种表现的方式。绿化不一定就要大面积的给校园铺地毯,可以规划出各种不同的形态,植物也不一定都选取绿色植物,可以用不同颜色的植物搭配使得绿化的形式更多样。水体不必严肃刻板,可以以任何形式出现,只要他能够使得校园更加生动,我们能够真正的接触到那些灵动的水,感受其中,没有什么不可以自由发挥。至于雕塑,无论从形态、色彩和材质上我们都有很大的创作空间,让雕塑改变过去高高在上冰冷的面貌与我们互动起来。
  一件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会受到所处环境的文化背景影响,同时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也可以给整个环境带来新的氛围。好的校园公共艺术除了要满足学生们的基本使用要求,发挥美化校园作用,未来还要做到能够体现校园的文化背景、各个学校的不同性格、营造一个有思想的空间,引导学生去自由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公共艺术的重要性将日趋明显。我们只有在分析了现状,认识到问题之后,在未来的设计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校园公共艺术发展方向,未来的校园公共艺术建设在形神上必定要兼备。继承过去的优点,在基础建设的功底上从各个方面设计有人文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使得整个校园都有自己的内在风格,使得每个校园都有一个属于它的性格特点,使得每位学生在校园里都可以得到身体和精神上的升华。
  参考文献:
  [1]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小草阅读网 https://www.xiaocaoo.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小草阅读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