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先生的奔马绘画风格独创一派,无人能与之相比肩,甚至成为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徐悲鸿的马是中西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是极为成功的。在这幅难得一见的《群马图》中更是表现得格外突出。画中群马形神兼备、跃然纸上,其奔腾之势、破空之力不稍减,而远山近树层次分明,色彩丰富而不轻浮,笔痕历历而不凌乱,确实是一幅旷世杰作。
悲鸿先生早期的画马技法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但时至抗战爆发,徐悲鸿意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时局同呼吸共命运,并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此时的马便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之象征。
《群马图》作于1943年,正是抗战时期,先生用他神来之笔,给观者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
图中十匹骏马在春天的草地上或跃动或悠静或食草或回首,画面布局开阔,后景层次分明而丰富,地域特色、季节时令清晰,群马分布疏密得当又相互呼应,墨色饱酣奔放,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可以充分感觉到健马奔跃之美,“一洗万古凡马空”,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在传统中国画中较为鲜见的通篇设色背景上,青芜柳枝清新淡雅,似有借鉴西洋绘画中的空间设色之法,又有传统中国画的布局点苔,使人感到一种淡然的诗意在跳动,徐悲鸿这位绘画大师的艺术美感从笔墨技法上在这幅十骏图长卷上得以充分反映。画右侧题识为:庆粲仁侄存玩,悲鸿癸未。钤印两方,分别为悲鸿先生喜用的“徐”和“东海王孙”。
在徐悲鸿的作品中,绘手长卷幅画极少,尤其是十匹之多的骏马画在一起各显神姿的真迹绘画遗世仅发现三幅:其中一幅《春山十骏图》2012年7月拍卖高价成交,现在广东东莞美术馆珍藏;另一幅水彩《十八匹群马图》2006年瀚海拍卖中亦是高价拍出。可见徐悲鸿长卷画艺术价值极珍稀。这幅十匹骏马图多年被藏者密封保存历旧如新,品相完美实属珍稀,有多名资深专家和机构鉴证,具备了真、精、新的名画精品特征。
2010年春,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鉴赏《群马图》后,赞其为徐悲鸿的画马之精品。廖静文女士对这幅画作有清晰记忆,当年悲鸿先生画此画时,廖静文女士正在现场。为此,年逾古稀的廖静文以徐悲鸿纪念馆和她个人的名誉,为此画附加题跋,重新装裱。
1942年开始,廖静文女士与徐悲鸿先生相遇、相识、相知,“爱情的羽翼”不知不觉穿越了年龄的差距“在身边飞翔”,而这对传奇夫妻的绘画和书法在历经近七十年后重逢,形成完美合璧,其纪念意义亦是非同凡响。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小草阅读网 https://www.xiaocaoo.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小草阅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