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篇章和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可以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还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和语言感情色彩的领会,从而更好地受到思想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语感;写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217-01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篇章和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朗读得好,可以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还可以来感染学生,使之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唤起感情的共鸣,加深对课文内容和语言感情色彩的领会,从而更好地受到思想教育。可见,朗读能获得多方面的效果。
一、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能力。因为语感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它在理解语言,判断语言正误、优劣上比理性思维来得敏捷。反复诵读名家作品就是模仿典范语言,接受其影响。诵读,把文章读得琅琅上口,对文章里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子的格式、语言气势与格调已经十分熟悉,这样,良好的语感就基本形成了。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这是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和基本规律。
二、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学生在初学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三、饱含感情的朗读,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是一门艺术,它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樊云芳就是听了齐越广播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感动不已,而立志当新闻工作者的。我很重视发挥朗读的作用,或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或放朗读磁带,或组织学生录音。可读全文,可读片段,可分角色朗读,戏剧选场则可指导学生表演。朗读要求用普通话、声音洪亮、节奏分明。语速适当、感情真挚。在教《石壕吏》时,我首先让大家熟读成诵,接着分角色表演朗读了全诗:通过官吏、老妇人的对话,老头、孙子及其母亲的配合表演,将石壕吏的凶暴残忍、态度蛮横,老妇人的挺身而出、敢于承担的特点基本把握住了,并且通过表演对文章的中心内容、主题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朗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大有帮助
反复吟咏典范文章,“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有目的地选择构思、结构、表达方式上有特色的章节、段落,予以反复吟诵体味,久之,对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觉增强了,胸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道优劣,下笔就有了章法。毛泽东青少年时读书采取“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相结合的方法,每读一文总是反复诵读吟味,用心领会它的意义、气势、节奏和神威。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五、朗读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随着读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疑问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们通过谈话、讨论、补充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久而久之,学生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了,定会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朗读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爱国教育
学语文,诗词教学是一个难点。教师可让学生对诗词反复朗诵,从中品味诗词的语言美,领略诗词的节奏美,欣赏诗词的韵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美,体会诗词的意境美。从而领略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在教学《日月潭》《黄山奇石》等描述祖国壮丽河山、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先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该地的风景录像,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这样学生再朗读课文时必定感情充沛,有声有色,以此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文感和情感方面,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学中要多朗读。我们语文老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切实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和指导能力,把本应该属于学生的朗读时间还给学生,让琅琅的读书声成为语文课堂上美妙动听的曲子!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小草阅读网 https://www.xiaocaoo.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小草阅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