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绣作为国礼,几乎是每隔一年一次,连中三元。沈绣何来如此大的魅力 2013年3月22日晚,莫斯科。 克里姆林宫灯火通明、金碧辉煌。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前,两国元首互换国礼。随着红布徐徐拉开,习近平主席所赠国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沈绣(仿真绣)精品《普京总统肖像》出现在眼前。“太传奇了,太美,太不可思议了!”普京总统端详着眼前的这幅栩栩如生的作品,赞不绝口。他解开西服,指着自己的领带,笑着说,“正是我的这条领带。”现场洋溢着热烈友好的气氛。
这是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第一次出访所带的国礼;也是沈绣第三次被选为国礼赠予外国元首。一时间,中央及地方各大媒体纷纷涌向南通。作为南通沈绣艺术馆馆长的卜元,手机几乎被打爆,整天被人们围得团团转。
沈绣何以频频被选为国礼?
一件作品,
改变了两个大国元首的行程
2009年,由卜元领衔组织创作的沈绣作品《奥巴马总统合家欢》赠送给美国总统;2011年,沈绣《比利时国王夫妇肖像》赠送给比利时国王;加上今年的《普京总统肖像》赠送给俄罗斯总统,几乎是每隔一年一次,连中三元,沈绣何来如此大的魅力?这背后又有多少鲜未人知的故事呢?
龙年正月初一,时任外交部长杨洁篪悄悄来到南通。他是来完成一个夙愿和承诺的。2009年,经过外交部的百里挑一,由沈寿艺术馆馆长卜元亲自创作、并有多位资深“绣女”完成的大型国礼《奥巴马总统合家欢》,由胡锦涛主席亲手赠给来访的美国总统,引起世界轰动,这也是亚洲第一次走进白宫的国礼艺术作品。杨洁篪非常高兴,在多种场合称赞沈寿艺术馆,称赞卜元,为国家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并表示要到南通参观沈寿艺术馆。卜元也多次发出了邀请,时隔两年多,百忙之中的杨洁篪利用春节假期,抽空来到南通。
初二上午,杨洁篪应约来到沈寿艺术馆。中国国画院副院长范扬也在那里。范扬是杨洁篪儿子的老师,也是卜元的同学好友。为迎接杨洁篪的到来,卜元特地邀请了回家过春节的范扬前来作陪。
范扬告诉卜元,杨部长的墨宝堪称一绝,他对京剧、昆曲、评弹等有深刻的理解,吹拉弹唱更是具有专业水平。杨洁篪参观欣赏“沈绣”,眼光独到,非同一般的理解,也使卜元惊叹不已。杨洁篪感觉大饱眼福,认为这样过年真好!
杨洁篪介绍说,胡锦涛主席亲自向奥巴马介绍了沈绣,胡主席对沈绣如数家珍,对江苏的文化了如指掌。他对奥巴马说,这绣像是用细细的丝线绣成的,一根丝线延续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也连接了我们两国的友谊,这绣品出于我家乡江苏。奥巴马疑惑地说,出访前我在家中做功课,您不是安徽人吗?胡锦涛告诉他,我的祖籍在安徽,我出身在江苏泰兴,我母亲也是江苏南通人。这是胡锦涛第一次向新闻界披露他的家乡。奥巴马惊讶不已,这小小的丝线居然拥有两千多年的文明,而美国只有短短二百多年的历史。看来他确实要好好补补功课,认真学习了解悠久、深厚的中国文化。他表示,下一次来中国,一定要到江苏看看,到南通亲眼看看沈绣的制作。
杨洁篪部长告诉卜元说:“你的一件作品,改变了两个大国元首的行程、时间和路线,密切了两国元首的私人关系,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也真正体会到文化作为软实力不可替代的作用。”原来,一般互赠礼品只需3、5分钟时间,而这次用了20多分钟,就不得不改变奥巴马的行程和路线了。
如果说,1915年沈绣创始人沈寿的《耶稣临难像》荣获“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的一等大奖,是仿真绣的颠峰之作。那么,《奥巴马总统合家欢》是百年沈绣重铸辉煌的标志性的、最经典的作品。绣制《奥巴马合家欢》肖像所用色线一百多种,均为天然蚕丝经过特殊染色而成,是沈绣第一次对黑人人物肖像的绣制,在对肤色的处理上,巧妙地运用多层次、多批次来处理奥巴马全家的肤色,使人物的肤色明亮生动。大师们巧妙、神奇地运用多种绣线的色彩,大胆的创造出发绣针,加入到沈绣针法之中,形象的表达了奥巴马一家人的头发的质感、卷曲和波浪之势,难怪倾倒了奥巴马。
宫廷绣艺术的最佳之作
2010年5月,卜元接到外交部的通知,请沈寿艺术馆制作一幅《比利时国王夫妻像》的绣品,以祝贺国王阿尔贝二世的77岁生日。
阿尔贝二世颇有中国缘,早在1975年就开始访问中国,与江泽民、朱熔基、胡锦涛等领导人有着良好的个人友谊。阿尔贝二世1959年与意大利贵族保拉·卡拉布里亚结婚。他们有三个孩子,分别是菲利普王储、阿斯特丽德公主和洛朗王子。
在比利时,国王的存在和地位至高无上,因为在人民的心中,政府是变换更迭的,而国王是终身的。有了国王,国家的稳定和持久才有保证。
卜元查阅着资料,反反复复地思考着、酝酿着。因为还有一年的时间,他想做到极致,他想超过沈寿1909年绣制的《意大利皇帝皇后像》。现代分工精细,各有所长,可以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取众之长,力争超越。仿真绣原有18种针法,经卜元的研究开发,又多了5、6种仿真绣针法,加上材料的更新,科学的进步,有能力比沈寿绣得更好。
卜元从阿尔贝二世夫妇多幅生活照片中,精心挑选了素材作为绣稿,并亲自绘制画稿,进行二次创作。卜元以他独到的艺术家的眼光观察到,挺拔俊俏的身材,是两位古稀老人的骄傲,卜元用他的神来之笔对国王夫妇的身材进行了极妙的处理,更显示国王夫妇的皇家贵族气派和年轻态。背景采用蜜黄色,更有皇家风范,并有中国宫廷艺术味和佛家色彩。由沈绣的第三代传人工艺美术大师李锦云、冯丽等人来承担《比利时国王夫妇肖像》国礼的绣制,用了十个月的时间按期完成。
鲜为人知的“南通缘”与普京总统肖像
2012年12月初,卜元接到外交部礼宾司关于定制访问俄罗斯国礼的通知,要求绣《奥巴马总统合家欢》的原班人员来完成这项重大任务,并提出以普京家庭生活照为模本。而且时间要求非常紧,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卜元经过慎重考虑,立即飞到北京,与外交部礼宾司商谈具体事宜。卜元提出不能制作家庭生活绣,最好绣制普京的单人肖像,因为家庭人物多,时间肯定来不及,也避免了重复“合家欢”之嫌。外交部同意了他的看法。卜元带回数十张普京总统各种场合的肖像照片,进行筛选和设计画稿。 一切都在秘密中进行,卜元看了很多资料,查阅了大量的图片,还是觉得无从下手,很是纠结。偶尔一个朋友来买绣品,谈到习近平,说:“习总书记曾多次来南通,和南通很有缘呢!”习近平来过南通?作为老南通的卜元却一无所知。原来,南通地区政府办公室原主任顾兴汉,与习家有过一段奇缘,习近平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去过他们家。现在,顾主任已经去世,但顾老太太还健在。
顾老太太家住南通市通州区,82岁,健康开朗,思路清晰。卜元从闲聊中得知,顾老太太的侄子在外当兵,认识了习仲勋的二女儿,两人从相知到相爱一直到结婚,都得到了老太太的关心和支持。“文革”时期,习仲勋落难之际,习仲勋夫人带了两个孩子在顾老太太家住过一段时间,结下了不解之缘。顾老太太说,1983年,习近平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时,奉父母之命,怀着感恩之心,带了一台21寸彩电,从上海乘船到南通看望顾家。老太太回忆说:“那时候彩电可是稀罕之物,晚上邻居们都到我家来看,好热闹啊!”
顾老太太告诉卜元,习近平喜欢吃她做的霍香饺子,清香爽口,用料也十分简单,一片霍香叶子,和上面粉,放点豆沙。那次吃剩下了几个,习近平顺手用纸包好,准备拿在路上当饭吃。后来,习近平在顾老病重、病危期间也数次来过南通,并且有一次带夫人彭丽媛一起来看望他们。2002年5月,习仲勋逝世,顾老太太赶到北京参加追悼会,是习近平前来搀扶她。老太太说:“他也叫我姑妈。他很平实。”老太太说这话时的脸色很平静,眼光里充满了慈爱。
卜元从顾老太太的眼里,看到一种期待,一种希望。卜元觉得老太太很伟大。更难能可贵的是,几十年来,老太太从来没有向习家要求什么,两个儿女在外面打工,也从不与新闻界打交道。是呵,正是千千万万这种像顾老太太善良的人,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
习近平的“南通缘”一下子激起了卜元的灵感:他们都是大国的元首,是同龄人,都是平实的人,外柔内刚,外表平和,内心十分强大的人。习近平主席的复兴之梦和普京总统的强国之梦,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更应该从文化的视野去考虑问题。
卜元决定采用普京人生中的颠峰时刻——第一次任总统宣誓时的照片作为画稿。因为这张照片充分显示了普京踌躇满志、霸气十足的风格。卜元从资料中发现,普京总统在重大场合上喜欢带红色的领带,卜元决心“赌”一下,用红领带作为这幅绣像的标志。结果真给“碰”对了,普京果然十分喜欢这红色的领带。经过深入研究,卜元还发现俄罗斯人喜欢蓝色礼品,认为蓝色代表着友谊。俄罗斯的国旗由白、蓝、红组成,其中蓝色是紫蓝。卜元决定背景颜色用紫蓝,既代表了俄罗斯,也代表了友谊。
2013年,新年伊始,《普京总统肖像》开始上绷开绣。由工艺美术大师李锦云、印俊平、冯丽、花丽等6人组成团队,采取组合移动法,既分工又合作,做到人歇针不歇,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整整91天,《普京总统肖像》终于完成落架。作品充分展示了南通沈绣传人的高超的创作智慧和刺绣艺术。3月15日,卜元馆长和南通市外办主任,把装裱完好的国礼交给外交部礼宾司。3月23日中午,外交部传来了由习主席当面赠送给普京总统后,普京总统非常高兴的消息,卜元才感到浑身轻松,一颗心终于落了地。
2013年4月17日,沈寿艺术馆收到了外交部寄来的感谢信。信中说,此访是我政府换届后我国家元首的首次出访,是党中央着眼外交全局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动,国内外社会高度关注。艺术馆的创作团队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精心制作,大家加班加点,放弃元旦、春节等重要节假日,按时高质量完成任务。绣像栩栩如生、色彩自然,习主席当面赠送给普京总统后,普京总统连声称赞,现场效果极佳……
随着时间的流逝,新闻热会慢慢退去。但收藏在美国白宫、比利时皇室、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的沈绣国礼,却会因为时间的过去而将愈发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责任编辑 陈晰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小草阅读网 https://www.xiaocaoo.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小草阅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