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小草阅读网 > 心情日记 > 乐岁终身饱 [“乐岁终身饱”之我见]

乐岁终身饱 [“乐岁终身饱”之我见]

来源:心情日记 时间:2019-05-01 点击: 推荐访问: 我见 终身 终身保险(利差返还型)保险合同范本

  摘 要: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对“乐岁终身饱”一句的解释颇有争议,而在王力《古代汉语》中则解释为“大意是:假使一辈子都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从常识看,这样的解释是欠妥当的。除了王力的解释之外,还有三种对“终身”所作出的解释。将历来对这句话的解释综合之后,我认为“乐岁终身饱”应解释为“收成好的年份,全家(很多人)都能吃饱。”本文将从字理、文理、事理三个方面对这四种解释逐一进行讨论分析,最终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将“终身”解释为“众身”,即“收成好的年份,全家(很多人)都能吃饱”。
  关键词:孟子;终身;字理;文理;事理
  作者简介:刘竞(1991-),女,河南南阳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1--02
  在《孟子·梁惠王上》一课中,孟子用“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则民之从之也轻”来论述明君治理国家的方法。通读这一句,可以了解到明君治理国家,可以使百姓丰衣足食,然后使百姓行善讲礼义很容易。其中,王力《古代汉语》课本中,对“乐岁终身饱”一句的解释为:大意是,假使一辈子都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对此,我怀有一点疑问:孟子向来长于论辩,但是他在这里假设一辈子都过丰年,百姓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一辈子都能遇上丰年的几率非常小,他这样来论证明君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不是说服力不大呢?抑或者是课本上的解释有误?
  于是我带着疑问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关于这句话的解释,学者们众说纷纭,我把他们的解释汇总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唐代的孔颖达将“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疏解为“丰乐之岁终身饱足,凶荒之年又免其死亡”,对于“终身”二字,孔颖达即以通常意义“一辈子”作解,“身”由身体转指所代表的生命。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正是继承了此说。
  2、在李运富《“乐岁终身苦”新解》一文中,他将“终身”通“中身”,由表人体中部而指代“腹内”、“肚子”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好年成的肚子饱饱的”。
  3、张归璧先后发表《“乐岁终身饱”的“身”》和《再谈“乐岁终身饱”的“身”》,认为“终身”即“终年”,“身”与“年”相通,即“丰乐之岁,一年到头都可以吃饱”。
  4、王显在《读书献疑(一)》中提出,“终身”即“众身”,指《孟子》文中的“八口之家”、“数口之家”的“八口”、“数口”,即“丰收的年岁中,全家都可以吃饱”。
  在这四种解释中,从字理、文理、事理三个方面分析,我比较赞同第四种。
  在“乐岁终身饱”这句的解释中,最具争议的就是“终身”一词,对其的解释不同,导致了对整句话的解释也不尽相同。
  在第一种解释中,按字理而言,“终身”的常用的意思是“今生今世,毕生”,在《孟子》中,“终身”一词出现的其他8处可以做“今生今世、毕生、一辈子”理解,但是此处把“终身”解释“一辈子”,而没有考虑到此处的特殊情况。
  此外,把“乐岁终身饱”解释为“假使一辈子都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则犯了增字的错误。在原文中,是没有假设语气的,而注释却出现了假设语气。若按此注释反推,原文应该是“若终身乐岁则终身饱”,这比原文的字要多,是明显的增字为训的错误,不符合古人的文法。
  而从事理上看,众所周知,孟子的文章长于论辩,在这句话中,孟子是希望以明君治理国家采取的措施使百姓安居乐业追求礼义为例,与现实对比,委婉地表达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而如果“乐岁终身饱”解释为“假使一辈子都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那么“乐岁终身饱”,也即“明君治民之产”的结果,就没有那么强的说服力,也不能很强烈的对比出与现实,因为“一辈子都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这样一种情况只是假设的,而现实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明显与生活常识相悖,用这样一种假设的完美性与现实进行对比,显而是没有说服力的。而且,“乐岁终身饱”的下一句是“凶年免于死亡”,“乐岁”与“凶年”相对举,说明孟子本意并不是“一辈子都过丰年”,因此这样的解释与孟子的原意不符。
  因此,将“终身”解释为“一辈子”,在文理和事理上是一种岐解。
  而在第二种解释中,则将“终身”解释为“中身”。在古代汉语中,“中”有“内部”、“中间”的意思,“身”则是“颈之下、股之上的躯体部分”,所以“身”也表示人体的中部,与“中”同义。以下是一些“中”、“身”同义的例子:
  (1)《礼记·檀弓》:“文子其中退然如不胜衣。”郑玄注:“中,身也。”
  (2)《国语·楚语》:“余左执鬼中。”韦昭注:“中,身也。”
  (3)《战国策·魏策四》:“击其中身,首尾皆救。”《辞源》:“中身,身体的中段。”
  (4)《易·艮》:“艮其身。”虞翻注:“身,腹也。”
  “中”与“身”同义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古书中,也有“终”通“中”的例子,如《诗经》和《尚书》都有“终南”山名,而《初学记》潘岳《关中记》:“其山一名中南,言在天之中,居都之南,故曰中南。”这里的“中南”也即“终南”。但是古书中却没有直接把“终身”通“中身”作“肚子、腹部”通假例证,因此,这里如果把“终身”解释为“中身”,只是一种猜测,从字理上不符合。
  因此,第二种解释不符合字理的,亦是不恰当的。
  第三种解释中,认为“终年”通“终岁”,也即“丰收的年岁,一年到头都能吃饱”,乍一看,似乎在事理上也讲得通,但是这种解释在文理上是有所不妥的。在《孟子》中,“终身”出现的其他8次没有“终年”的意义,而且,在古书中,表示“全年”只能用“终岁”,而不能用“终年”,这不符合字理。
  在第四种解释中,把“终身”作“众身”解,即“丰收的年岁,则众得以身饱”,“终身”不是一词,而是可以拆开的两个字,“终”来修饰“身”或者“身饱”。   从字理上看,“终”与“众”自古以来都是通用的,古字多借“终”为“众”,或者借“众”为“终”。例如《汉书·杨王孙传》:“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也”,《汉纪》把这里的“终”作“众”。又如《史记·五帝纪》:“怙终贼刑”,徐广曰:终一
  作众。
  从事理上看,“明君治民之产”中的“民”,及其父母妻儿即为“众”,即众人。因此,可以根据“终”与“众”古今通用,把“乐岁终身饱”这句话解释为“乐岁则众得以身饱”,众,即民众、大众。具体说来,在家庭中,指全体家人,即“八口之家”、“数口之家”中的“八口”、“数口”;在社会中,指社会大众。因此,这句话可以解释为“收成好的年份,全家(大家)都能吃饱”。而在下一句“凶年免于死亡”,把“众”省略了,但可以解释为“收成不好的年份,全家(大家)也都不至于饿死”,这样的解释作为孟子的论据,也是很合理的。
  综上所述,通过对以上四种解释的分析,我认为第一种不符合文理和事理,孟子不可能用假设的非常完美的例子来进行论证明君治理国家的方法,没有说服力。第二种不符合字理,“终身”在历代的古书中,没有出现“中身”的通假,这种把“终身”通假为“中身”进行的解释,只是一种主观臆测。第三种解释不符合字理,“终身”在古书中表示 “终年”一义是无据可查的。而第四种解释,既符合字理,又符合古人的行文逻辑,解释之后还非常好地符合了孟子的原意。
  因此,我认为王力《古代汉语》书中对“乐岁终身饱”的“终身”一词的解释不够准确,准确的解释应该为:终,通“众”,收成好的年份,全家(很多人)都能吃饱。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张归璧.“乐岁终身饱”的“身”[J].中国语文,1982,5
  [3]张归璧.再谈“乐岁终身饱”的“身”[J].中国语文,1991,2
  [4]王显.古汉语研究论文集(三)[C].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5]朱城.也谈“乐岁终身饱”[J].中国语文,1988,6
  [6]李运富.“乐岁终身苦”新解[J].古汉语研究,1996,1
  [7]黎业明.《孟子》“乐岁终身饱”句臆解[J].唐都学刊2005,3,第21卷第2期
  [8]方有国.也谈“乐岁终身饱(苦)”的释义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
  [9]邓生国.训诂二则[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小草阅读网 https://www.xiaocaoo.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小草阅读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