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真实与虚构”是小说艺术的重要方面,儿童视角是小说的重要视角之一。儿童视角对小说艺术中的真实与虚构具有放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因赤子之心的表达而呈现的真实性,因游戏精神与丰富的想象力而造就的虚构性,这种双重加深使得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增强。
关键词:儿童视角;小说艺术;真实与虚构;游戏精神;想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2013)-19-0-01
儿童视角是小说的叙述视角之一,本文集中以小说艺术中的“真实与虚构”这一重要特征为中介,通过分别阐述儿童视角下因赤子之心的表达而呈现的真实性和因游戏精神与想象力而造就的虚构性,从而论证儿童视角对小说艺术的重要贡献。
一、儿童视角在小说中的重要性
“儿童视角,是以儿童的眼光、思维和感觉讲述故事的一种叙事策略。它以儿童叙述者身份的获得来完成文本空间的建构。”[1]有些人对以儿童视角为视角的小说有误解,把它们和童话相混淆。这种误解会导致他们认为以儿童视角写的小说不算真正的小说,是幼稚的、梦幻的,无法反映社会现实,也就不具备研究价值。其实,两者有着很大的不同。以儿童视角为视角的小说也是小说,和童话属于两种文学类型。小说中的儿童视角仅仅是一种叙事视角,它所叙述的是广阔的社会现实。
人物、情节、环境是构成小说的三个要素,而人物是核心,情节围绕人物展开,环境是为了衬托人物。那么,“小说艺术就是通过展示‘人的活动’来揭示人物的灵魂。”[2] 因此,在小说中,叙述视角就尤为重要,它决定了由哪个人物叙述,用哪种方式叙述,叙述出什么样的“人的活动”,揭示出什么样的人物的灵魂。
之所以要用儿童视角,是因为儿童视角有着许多成人视角无法达到的优越性。总结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其次,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再次,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
二、儿童视角和小说艺术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一)更具有赤子之心的真实
小说虽然不同于记叙文,但也必须包含真实性。从古至今,中外评论家都很注重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儿童视角是一种相对单纯、客观的视角,孩子看到什么就直接说什么,是一种直觉的再现。这种再现显然更具有真实性。例如,在契诃夫的小说名篇《草原》中,有一段是:
“在她去世以前,她是活着的,常从市场上买回松软的面包,上面撒着罂粟籽。现在呢,她睡了,睡了。……”[3]
徐岱在《小说叙事学》一书中分析契诃夫的这篇小说时认为:“正如只有孩子才会将其祖母的去世真正视作睡不醒的长眠,当一个孩子说出‘她没有死的时候一直活着’[4]这句话,也就没有什么不妥。相反,在这里,严格合乎规范的语句才会显得不合情理,不真实。”[5]
当然,纯粹以儿童视角为叙述视角的小说其实是无法达到很高的真实度的,在操作上也不现实。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有限的,他所看到、听到的直觉的印象可能是片面的,需要成人的理性加以修正。实际中,“儿童视角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成人视角,成人视角巧妙地隐匿于儿童视角后台,并不失时机地凸现于文本之上,深化儿童视界及其命意,两种视角的相互渗透、交互叠合便构成了‘复合视角’”[6]。需要注意的是,在以儿童视角为主进行创作的时候,这种成人视角的渗透应该起到拓宽儿童的认知领域,使其更便于叙述的作用,而不应该加入成人价值观的干涉。
(二)更富有想象力的虚构
小说离不开真实,也离不开虚构,虚构同样是小说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与虚构并不矛盾。比如,小说里如果提到某村的老周有一匹马,但有马的老周未必在某村,小说里的形象只是塑造出来的一个典型符号,因此,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基于现实而进行虚构的。更深层次的虚构是对根本没有的东西进行虚构,多见于神魔小说等。但即便是世上所没有的事物也是基于已有事物的创造。
儿童视角对虚构的放大作用主要体现在想象力上,因为,对虚构而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想象力。“写小说是创造唤起想象力的语言媒体的行为。小说的实质是唤醒读者的语言想象力并使之结构化。”[7]想象力既包括创作的想象力,也包括读者的想象力。而儿童少有世俗条条框框束缚,常常有惊人的想象力。
儿童视角与游戏精神密不可分。小说艺术也是一种艺术。在美学研究中,朱光潜曾以儿童喜爱骑马游戏,拿厨房里的竹帚来骑为例,阐述艺术与儿童游戏精神的契合点。“游戏把所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游戏是一种‘想当然耳’的勾当”、“游戏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游戏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8]对应到小说中就是儿童视角能够更好地把已有的印象加以虚构,创造出“第二世界”,从而加深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视角对小说艺术中“真实与虚构”的特征具有放大作用。小说家们对儿童视角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推动着小说艺术的发展。随着小说理论的创新和小说写作的推进,更多的小说创作与欣赏的方法将进一步推动小说艺术的进步。
注释:
[1] 王黎君.论儿童视角小说的文本特征[J].浙江社会科学,2010,(8):107
[2] 蔡梅娟.小说艺术的审美特征[J].东岳论丛,2002,(2):76
[3] 契诃夫.契诃夫小说全集 第7卷[M].汝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04
[4] 即引文中“在她去世以前,她是活着的”,书中分析所引用的小说节选与本文引用的译文版本不同。
[5] 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17
[6] 沈杏培,姜瑜.童心的透视——论余华小说的儿童视角叙事策略[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3):71
[7] 大江健三郎.小说的方法[M].王成,王志庚,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51
[8] 朱光潜.谈美[M].北京:中华书局,2010:63-65
参考文献:
[1]王黎君.论儿童视角小说的文本特征[J].浙江社会科学,2010,(8)
[2]蔡梅娟.小说艺术的审美特征[J].东岳论丛,2002,(2)
[3]契诃夫.契诃夫小说全集 第7卷[M].汝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4]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沈杏培,姜瑜.童心的透视——论余华小说的儿童视角叙事策略[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3)
[6]大江健三郎.小说的方法[M].王成,王志庚,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7]朱光潜.谈美[M].北京:中华书局,2010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小草阅读网 https://www.xiaocaoo.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小草阅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