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小草阅读网 > 热点聚焦 > 央视假日调查《你幸福吗》的“霍桑效应” 你幸福吗这句话因为央视的调查

央视假日调查《你幸福吗》的“霍桑效应” 你幸福吗这句话因为央视的调查

来源:热点聚焦 时间:2019-04-22 点击: 推荐访问: 假日 假日小队活动二 假日游园

  2012年中秋、国庆假日期间,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百姓心声》栏目特别策划假日调查《你幸福吗》,节目共调动了18个国内记者站、7个海外记者站以及北京总部共70路记者,加上20个地方台,总计300多人次向各行各业的人提出同一个问题:“你幸福吗?”这个街头采访节目在央视新闻频道连续9天播放,总时长达到了40分钟,并被《新闻联播》以头条方式播出了8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积极的意愿与消极的受众评价
  央视特别策划的假日调查《你幸福吗》节目,一方面积极地落实“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精神,深入到基层,倾听老百姓的“幸福”心声;另一方面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积极地进行正面宣传,为即将召开的十八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虽然其意愿是积极正面的,但是节目播出之后,负面声音此起彼伏。不少人对节目中对幸福的回答产生了质疑,在节目中大部分受访者都称自己是幸福的,回答不幸福的少之又少。就连央视宁夏记者站的负责人张军军也说:“回答不幸福的还真是少。”10月8日在央视播出的《你幸福吗》中,一位哈尔滨的女观众说:“现在社会上这么多孩奴车奴房奴,觉得大家有点说假话,真的有很多人这么幸福吗?但是采访到我的时候我也会说,其实我还是挺幸福的。”为何采访对象在面对采访时未表达真实的想法,为何原有的报道意愿与受众效果向左?这其中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霍桑效应”。
  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霍桑效应”
  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人员进驻霍桑工厂,选定了6名女工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等外在因素来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但是令研究人员奇怪的是,无论怎么样改变外在因素,6名女工的生产效率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后来意识到是试验中的6名女工被单独抽出作为实验对象,她们自身意识到自己是被关注的群体,这种外加的关注导致了自我关注并最终改变了她们的生产行为,这种情况就被称为“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虽然是科学研究中产生的一种现象,但是它存在于一切社会领域中,因为“受到注意”而引发的异常反应和行为,都属于这一效应范畴。著名记者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就曾指出:“电视的形象性常常给人比文字报道更真实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忽略,‘招摇过市’的摄像机常常没有‘不露声色’的文字记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因为电视摄像机前的人们当意识到镜头正对准他们时,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①当受访者接受新闻记者的采访时,由于电视新闻特有的制作设备——摄像机的存在,使受访者面对镜头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夸大或者隐瞒自己的情绪或者真实想法,而这样的现象在采访中,就是受访者接受媒体采访时所呈现的“霍桑效应”。
  央视《你幸福吗》调查中“霍桑效应”的成因
  央视的假日调查《你幸福吗》开播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观众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采访对象在这个街头采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了“霍桑效应”的影响,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特殊的采访背景易导致“霍桑效应”
  假日调查《你幸福吗》是央视在《走基层·百姓心声》栏目里特别策划的节目。将这个节目特意安排在中秋和国庆的长假期间、十八大召开前夕,其目的性很明确,一方面丰富、活跃假日报道,另外一方面为即将召开的十八大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但这也产生了一定的弊端,这样的采访背景进一步加剧了采访过程中的“霍桑效应”。
  假日调查《你幸福吗》的原型——纪录片《幸福在哪里》,是中央电视台的《纪事》栏目编导程勇于2005年策划拍摄的,整个采访是在2005年11月左右开始的,没有在特定的采访背景之下,人们还是像往常一样工作着、生活着,采访的地点也不局限于人潮拥挤的广场,其中包括大巴车上、办公楼的电梯间、地铁门口、飞机上、公交站台等等,采取的也是随机采访的模式,向市民询问“你幸福吗?你觉得幸福是什么?”在无特定倾向的采访背景之下,采访对象更好地真情流露,这个纪录片播出之后也取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很多观众都认为这个纪录片很真实地记录下了人们的幸福与不幸福,并为之感动。
  与纪录片《幸福在哪里》相比,假日调查《你幸福吗》的街头访问却是在假日期间的特定时段、喜迎十八大的特殊背景下策划提出的,其实这已经悄悄置入了特定的倾向,记者也很明白策划者的主旨以及所需要的答案,所以在采访过程中从自身的主观愿望出发,通过心理暗示来引诱采访对象去迎合采访主旨。心理暗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作用于人的潜意识,它可以改变人们的初衷。当记者在举国欢腾的假日期间,在热闹的广场上向来往的行人提问:“你幸福吗?”许多人立刻明白了采访用意,马上回答:“我很幸福。”甚至一位73岁高龄的捡瓶子的老人都没能听清楚记者的提问,但仍然向央视记者称赞了低保的“高”收入以及“政府好”。②
  2.采访对象所承受的压力易导致“霍桑效应”
  这种压力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采访对象自身的压力和采访者对其造成的压力。采访对象自身的压力源自于,当面对记者的采访时,在摄像机、话筒或者录音笔前所采用的说话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采访对象在日常生活中说话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要调整长时间养成的习惯,必然会对采访对象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压力,势必不能做到和平时一样自然,更有甚者,会刻意隐瞒,不愿流露自己真实的想法。
  采访者给其造成的压力主要由记者的身份无形之中带来的,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其影响不言而喻,而这种影响力也让采访对象显得更为谨慎。在纪录片《幸福在哪里》中,采访者一般都不表明自己是央视记者的身份,而是像朋友一样随同人们上下班,在不同的时间段,体验着不同人的生活轨迹,采访着不同人对幸福的感受。当记者被问及:“你们是干吗的?”记者回应道:“我们是来寻找幸福的。”这样的回答,让人感觉很亲切,在一定程度上会让采访对象卸下心理防备,愿意与记者畅谈。而在央视假日调查《你幸福吗》中,记者举着带有“CCTV”台标的话筒在街头询问人们“你幸福吗”,当有人提高警觉反问:“问这个干吗?”记者回应:“我们是做国庆节目的,电视台的。”显然,这样的回答只会让采访对象更加警觉,加剧了采访中“霍桑效应”的产生。
  总之,央视《你幸福吗》的街头访问,其初衷本是为即将召开的十八大营造舆论气氛,做好正面宣传,但是面对观众的质疑,其结果适得其反。不管是在策划过程中还是采访过程中,“霍桑效应”的负面影响被不断放大,其真实性大打折扣。值得注意的是“霍桑效应”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极为常见,但又经常被忽略。为防止新闻工作者在采写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重视“霍桑效应”,放大积极作用,消除负面作用,以此来提高新闻采写的准确性、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注释:
  ①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1月版,第83页
  ②郭辉 胡丹:《新闻如何“接地气”——央视“幸福调查”评论》,《广电时空》,2012年第5期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新闻传播系)

小草阅读网 https://www.xiaocaoo.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小草阅读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