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小草阅读网 > 爱情文章 > 丝雅电影网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模仿”还是“超越”

丝雅电影网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模仿”还是“超越”

来源:爱情文章 时间:2019-05-06 点击: 推荐访问: 模仿 模仿秀 超越

  摘 要:电影《二次曝光》叙事模式的先锋性以及对中国传统美学方面的某些突破已经为影评界所关注,但有不少人认为其在叙事模式上模仿了美国电影《穆赫兰道》,而在美学价值方面却没有达到后者应有的高度。但究其处于特定的文化语境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来看,《二次曝光》的美学价值是值得称道的。
  关键词:《二次曝光》;美学价值;梦境;人文关怀
  作者简介:金明明(1974-),男,辽宁省大连市人,讲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广播电视学和传播学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1--01
  1、引言
  2001年出品的《穆赫兰道》是由大卫·林奇执导的一部充满噩梦般惊悚场面的影片,它怪异、恐怖、歇斯底里又令人难以忘怀。全片采用镜像叙述的手法将幻觉与现实两大时空进行了巧妙的捏合,其间充满的碎片式镜语和精神分析学等诸多后现代美学的表达,使得该部影片将第5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等殊荣收入囊中。《二次曝光》是李玉导演继《苹果》、《观音山》之后的又一部作品。由于在叙事结构和其所涉及的美学层面等与《穆赫兰道》极其相似,不少人认为其有模仿和抄袭的嫌疑。但不管怎样,如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来说,此种说法确有一定道理。但本人认为西方文化语境下的《穆赫兰道》所传递的美学价值,是不能为东方文化语境下的我们所认同的。在美学价值的探索中,《二次曝光》不是简单的模仿“经典”,而是表现出了其深邃或者高明的一面。
  2、梦境之异
  《穆赫兰道》使用了大卫林奇一贯的梦幻式的解构主义手法,用一连串怪异的 “林奇式” 语汇把一个完整的故事撕碎在噩梦中,使一个辛酸的故事变成了充满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意味的梦境。《二次曝光》也是将现实中的创伤进行了梦境般的图绘与阐释,无疑也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一次验证。但两者在对梦境的分析观点上是有差异的。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阐释到:梦是愿望的达成,或者说梦是欲望的满足。而《穆赫兰道》中,现实中的主人公贝蒂是个小人物,她生活贫困、情感受伤、事业不顺等。但在梦境里,她完全逆转了她现实生活中所有的不幸,或者说实现了她现实中的所有欲望,事业有成,感情和美,生活殷实等。导演的这种处理方法完全是对弗洛伊德关于“梦是愿望的达成”的一次借用,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次论证。
  而在《二次曝光》中,现实中的主人公李其是个在年少时心灵就遭受打击、充满创伤的人,先是母亲背叛,接着是母亲遭遇亲生父亲的杀害,生父因此事意外身亡,而且她与生父的儿子刘东的恋情遭到养父的打压而不能相爱。但在梦境里,主人公没有实现愿望的达成,而是继续延续着她现实中的噩梦。梦中的她因闺蜜横刀夺爱而痛失所爱,进而杀害情敌,最终又间接杀害了办案警官。李玉的这种处理方法与大卫林奇的处理方法截然相反,但仍可以从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中找到依据。因为弗洛伊德在关于“人如果说愉快的、欢乐的、幸福的梦是愿望的达成,那么怎样理解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悲惨的梦呢?”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无论怎么不愉快的梦,都不外乎是愿望满足的一种“变相的改装”。他认为:“一个愿望的未能满足,其实象征着另一愿望的满足。”
  如果把现实和梦境这种镜像结构进行进一步细分的话,《二次曝光》属于镜像结构中的正镜像,而《穆赫兰道》属于镜像结构中的倒镜像。从这一点上看,《二次曝光》对于《穆赫兰道》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从另一个层面去探究人类的梦境。
  3、价值取向之异
  上面分析了两部电影中对梦境的不同阐释。笔者认为,李玉的处理方法除了想通过更为开阔的视角去关照精神分析之外,试图借助这种梦境去探求治愈人类精神创伤的途径才是其真正的用心所在。在对这一层面的思考中,《二次曝光》似乎比《穆赫兰道》更高明一些。这在两部影片的结尾处,导演对主人公命运的不同处理方式上可以找到答案。《穆赫兰道》影片中的主人公,尽管在美梦中实现了她现实中的愿望,但回到现实中的她还是没能治愈创伤,走出阴霾,最终只能选择自杀。而在《二次曝光》中,主人公经历的是一场或许比现实还要残酷的噩梦,但现实中的她却成功出逃,走出心理的阴霾,治愈了创伤。
  一个成功出逃,一个无路可逃。《穆赫兰道》的这种处理方式或许可解释为大卫·林奇对后现代的过分迷恋所致,因为自杀恰恰符合萨特的“世界如此荒诞丑恶,人生如此无可奈何,唯一的出路就是死亡”的哲学观点。这种回避现实、逃脱责任的做法,倒显得大卫林奇只是在关注他的后现代主义思想,而缺乏人文主义的关怀。这方面,李玉却显得高大些许,她不仅在努力探索现代主义美学及思想在电影中的运用,更在努力寻找解决人类自身存在诸多痛苦的可能性。当然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也可以视为两种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价值观的体现,但不管怎样,至少可以说明《二次曝光》并不是在简单或机械的模仿“经典”。
  反观《二次曝光》,导演在对治愈创伤途径的探寻中,不是主观臆想的,而是深思熟虑的。现实中,其生父也因为无法接受妻子背叛的现实,而杀死妻子。这一事实,正是女主人公心灵创伤的起源。而梦境部分,主人公经历了男友和闺蜜的双重背叛,使其心灵受到巨大的创伤,痛恨之下,她杀死了闺蜜。从表面上看,梦境部分并没有给主人公带来抚慰和希冀,甚至还加深了主人公现实中经历的创伤。但细细品味后会发现,或许正是因为梦中的她亲身经历了与父亲相似的挣扎和抉择,她才开始对父亲的所作所为产生了某种理解,也正是这种“移情”的效果最终促使了其对父亲的深切同情。对父亲的谅解,是其创伤最终得以痊愈的根本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二次曝光》剧情中结局对主人公的处理不是牵强的、造作的,而是合情合理、逻辑严明的。
  从叙事结构层面看,《二次曝光》与《穆赫兰道》的确十分相似,但在精神分析的视野以及人文关怀方面,两部电影却有着天壤之别。两部电影的“形似神离”不也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语境与美学价值的折射吗?当然也是《二次曝光》超越“经典”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李洪斌.弗洛伊德视野下的《穆赫兰道》[J].电影文学.2012年18期:95页
  [2]田卉群.“精神分析”还是“梦”?— 从影片《二次曝光》看国产电影创意思维问题[J].当代电影.2012年11期:34页
  [3]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213页

小草阅读网 https://www.xiaocaoo.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小草阅读网 版权所有

Top